內容簡介
當現實鋒利如刀,青春已成洪荒祭草,生命要如何找到光?
回頭凝望,來時路竟有惡之幸福。
全新復刻台灣散文史經典
一切惡之幸福的濫觴
一個童年小鎮,一個敏感的少女,一個嗜賭如狂的父親,一個被連根拔起的世代,綴連出一張城市背面的家族圖像。這本書記錄一個騷動靈魂對生存的迫問,對生命中重要他人的孺慕之情。
這也是一個女兒從敵視父親至重新和解的過程,這是台灣戰後十年,從鄉村往都市遷徙的一代出外人的歷史縮影。
目錄
【推薦序】
回頭凝望/黃錦樹
【自序】
漂浪之女/楊索
【輯一】這些人與那些人
這些人與那些人
回頭張望
苦路
沉默之聲
【輯二】迷霧之街
熱與塵
暴風半徑
迷霧之街
【輯三】我父親的賭博史
味之慢
尋
混亂與早期的煩惱
失去的地方
我父親的賭博史
河岸的天光
後記
自序/導讀
推薦序
回頭凝望
黃錦樹
當我回頭凝視和父母共同走過的歲月之路,我看見那條路不僅我們同行,在周圍也有許多來自縱貫線的出外人,他們和父母一樣,都是懷抱青春夢來台北,然後在先天不足的競逐條件下,淪為社會墊底布幕。
──楊索〈後記〉
楊索的第一本散文集《我那賭徒阿爸》已經是台灣散文史的小經典了,其實不需要我來多說甚麼。這本書的長處也相當直接:它不是文人散文,沒甚麼裝飾音,沒有太多的修辭華彩,沒有多少互文(來自名著的格言警句)。它的文字風格毋寧是粗礪而直接的,這正是它力量的來源:書寫是為了回應生命經驗本身。
這本書也應是境內移民「插枝」台北、底層女性生命史的重要篇章。
六○年代台灣經濟轉型後,台北縣成了學者所稱的「落腳城市」,許許多多中南部農民子弟北上逐夢,沒有資本、學識、特殊技能,甚至一技之長的,就只能從事一些最簡易的買賣(譬如當攤販)。如果生活管理不善,那很快就會墜入人間地獄,一輩子(甚至好幾代)都難以翻身。
《我那賭徒阿爸》中的父親就是這樣的最佳男主角,集中了各種負面素質(賣掉祖產賭光光,生太多小孩,沒有做生意的才能,一直賭),這些負面素質牽動、甚至從此決定了一家人的命運。
這散文集有一點像寫實的長篇小說(雖然組織不是那麼嚴密,人物和場景的外部描述較簡略,且僅局限於一個家庭):有一個特大的主人公(那父親,多具有精神分析意味),幾乎在每一篇都出現,即使他不在場也在發揮作用;有一個敘事者,他(她)保持了敘事的一致性。每篇散文之間的細節是互補、相互印證的,有些細節甚至會重複被敘述。她有時是另一個主人公,訴說著自己成長的酸辛;有時藉由她的限制觀點,帶出另一個主角的故事,譬如〈混亂與早期的煩惱〉的屘叔與玉姨,幾乎是個獨立的、肌理豐富的故事,關於愛與遺棄。
家人慘烈的牽絆,貫串了整本書。
就「故事」而言,〈這些人與那些人〉及〈我父親的賭博史〉兩篇幾乎就以不同方式概括了一家三代的故事,其餘逐篇是特寫似的展開,或特寫不同的生命階段。
〈回頭張望〉寫永和勵行市場擺攤的時期,〈沉默之聲〉特寫發瘋的祖父與溫暖的祖母,〈熱與塵〉寫「我」的打工史,〈迷霧之街〉寫夜市賣油湯的私史……;總體而言是兩個交纏在一起的敘事:父親的人生失敗史和「我」決定離開那個世界以尋找自己未來的成長史。
不斷賭博、生意一再失敗的父親,不斷懷孕生孩子的母親,負負得負的沉到底。
孩子一旦生下來彷彿就先天的有了意義,但也可能不過是悲慘、絕望的活著;賭博可以最快的速度把他們的未來預先給輸掉。於是家的陰影一直輾壓過來,但女孩掙扎著、傷痕累累的在時間的推移中長大了。雖然她不斷的承受傷害(甚至是父親直接的肢體暴力),被迫過早的承擔家的重擔、甚至可說是承擔一整個世界。她失去的童年、失去的少女歲月都不可能贖回,生命不斷的被擠壓以致必須提前思考命運是甚麼、人生有何意義,必須提前為自己做出重大抉擇,以免連未來都失去:
「十五歲那年,我決定跨過橋,去尋找我的人生。最重要的是,我決定拋棄和父親的小販生涯綑綁在一起的年代。這項刺激是來自眼見父親在酗賭、小販的角色中游移,最後經常是我在收攤,而我清楚地知道,那是他的人生,不是我的人生。」
那樣的決斷並不容易,因為必須拋下更年幼的弟弟妹妹,還是會有負疚感的,那將是一生的良心負擔。因此這段文字不無辯解的意味,預示了《惡之幸福》的路徑。
甚至父母的不斷賭博、不斷
各界推薦/推薦序
吳念真、陳芳明、陳雪、黃錦樹、劉克襄、蔡珠兒 真心推薦
楊索的第一本散文集《我那賭徒阿爸》已經是台灣散文史的小經典了。這本書的長處也相當直接:它不是文人散文,沒甚麼裝飾音,沒有太多的修辭華彩,沒有多少互文。它的文字風格毋寧是粗礪而直接的,這正是它力量的來源:書寫是為了回應生命經驗本身。
這本書也應是境內移民「插枝」台北、底層女性生命史的重要篇章。
──黃錦樹(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)
《惡之幸福》裡人物的卑微,以及坎坷歲月帶來的生活撞擊,讓許多讀者的激動久久難以平息。或許,這也是回顧她最早作品的時候。
在這本更早出爐的姊妹作裡,作者展現愈為貼近本質的個性。那力量很清楚自生命最深層的底部爆發出來,慢慢形成綿厚的養分。不僅悄然地完成書寫的自我療傷,同時也以無形地美好,撫慰了他人。
──劉克襄(作家)
讀完楊索的《我那賭徒阿爸》,我才悚然了解,那深鉅長遠、核爆般的傷害規模。父親好賭成性,母親憂鬱多病,窮困,飢餓,家暴,失學,哀愁,這個敏感早慧的少女,在人海浮沉,獨自求生,成長後又情路顛躓,總是碰上「錯誤的對象,缺角的戀情」,歷盡人生的風雨惡浪,炎涼滄桑。
然而,這書卻不是悲慘催淚的《阿信》,更非奇情曲折的《苦兒流浪記》,在我看來,更像《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》,有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味道,在命運悲劇與精神危機中,經由波折苦難,逼視人性本質。楊索以抽離內斂的文字,拉遠距離和高度,沒有抽抽搭搭,哭訴怨艾,而是隔著時空大河,俯視自己的軌跡流脈,有一種洞察與蒼涼。
──蔡珠兒(作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