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簡介
我們是99%,此時此刻我們不再沉默,我們知道我們有權利與力量打造一個為99%多數人存在的社會,不再是只為1%金融權貴服務的社會!
「我們不能理解為什麼當我們為危機付出代價,而始作俑者卻持續坐領高薪。人們對接踵而至的不公不義感到反感及厭倦,我們只是想要重新拿回過去屬於人類的尊嚴。目前的世界不是我們想要生活的世界,我們絕對有權利決定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。我們堅信我們可以改變一切,而目前正處在改變的絕佳時機。」
源自西班牙憤怒者(indignados)所編之<#如何紮營>,他們活躍於西班牙各大城的佔領運動,並給予佔領華爾街運動重大啟示。
2011年9月,跌破政界及權威人士的眼鏡的大事就此發生。
受到阿拉伯之春及歐洲各地示威活動的啟發,加拿大《Adbusters》 雜誌推波助瀾呼籲各界於2011年9月17日「帶著帳篷」現身華爾街,這樣的想法受到活躍於紐約市資深群眾活動人士的響應,於是數千名人士集結於紐約市的金融重鎮,有些人當天即於祖科提公園紮營,就此揭開了佔領運動的序幕,隨後這股佔領風潮很快便襲捲全美及全世界。
一開始人們便使用「佔領運動」形容本次活動,參與人士指出當今世界的危機根源為華爾街銀行、大財團以及高居金字塔頂端1%的富人,他們靠著犧牲其他99%多數人的利益,與政府官員合作無間左右逢源,以謀取自身的最大利益。大多數政治居內人及媒體至今仍避談這項事實,即使金字塔頂端1%的富人財富達到1920年以來未見的高水平。如今,這項事實已被明確點出,就像由阿拉丁神燈冒出的巨人一般,巨大的身軀很難再被塞回神燈裡。
在沒有辦公室、無支薪員工、無銀行帳戶的情形下,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影響力還是很快擴散至紐約以外的其他城市,人們集結在波士頓、芝加哥、洛杉磯、波特蘭、亞特蘭大、聖地牙哥、及全美其他數百個城市,大聲疾呼我們民眾 (we people)有權創造一個為99%存在的世界。短短幾週的時間,佔領及示威活動在世界各地上演,從西班牙馬德里到南非開普敦,從阿根廷布宜諾塞利斯到香港,超過1500個的城市,數以萬計的人們熱烈響應。
佔領華爾街運動不僅僅是要求改變,同時也改變了身為99%的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自己。過去當我們無法找到工作,無法繳出貸款,或是無法阻止銀行沒收我們的家園之時,我們或許會感到羞恥;如今羞恥被政治覺醒取而代之。許多民眾認為,經濟衰竭、次級信貸泡沫化,以及圖利富人卻讓政府破產的稅制體系等問題不應怪罪於我們頭上。當富者愈富的同時,99%的我們會看到辛勤工作的成果被毫不留情地蠶食鯨吞。
如今我們更清楚看到眼前的事實,我們也看到許多人在同一條船上,我們應該為自己設定新角色。我們不再孤立無援,也不再是手無搏雞之力;必要時,我們可以徹夜鎮守佔領地並以非暴力模式與警方對峙。我們佔人口組成的絕大多數,一旦我們甦醒,我們的聲音無法被漠視。我們的領導者無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,我們必須為自己挺身而出,我們必須為自己作出決定,我們也必須照顧同伴,提供必要的食物、居所、保護及因應長期抗戰及惡劣天候的必要措施,當我們之間有不同想法時,我們也必須努力達成共識。
佔領華爾街運動藉由拋出各項議題改變了政治論述。99%的權益不再被漠視,這項活動賦予千千萬萬人政治權力,開放邀請各界民眾一同共創新世界。
多年後歷史學家也許會回顧2011年9月。就在那時,99%甦醒,指出危機,面對沒有一個領導者會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殘酷現實。就在這個當下,我們意識到我們必須為自己做一點事
作者簡介
譯者介紹
睿容
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,英國愛丁堡大學及法國巴黎Sciences PO國際關係雙碩士。喜愛思考(但想的和別人不一樣)和旅行(但和別人走不一樣的路)以找尋不同的可能性
目錄
推薦序
佔領即是一種抗爭劇碼 何明修(台大社會學系教授)
「反抗」是一種「本能」 孫友聯(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)
導讀
佔領華爾街是 Mission Impossible 南方朔(時事評論名家)
前言 芬妮.寇爾坦(Fran Korten)
導論
佔領華爾街運動如何改變一切 莎拉.馮.吉爾德(Sarah van Gelder)
佔領華爾街運動改變世界的十種方式
第一部 佔領華爾街
第一章 佔領華爾街運動起--安迪.高爾 (Andy Kroll)
第二章 將不可能轉為可能:共識決的決策模式--大衛.葛萊柏(David Graeber)
第三章 團結準則--佔領華爾街大會(The Occupy Wall Street General Assembly)
第四章 感受群眾力量帶來的震顫: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第一個月--瑪麗娜.思特琳(Marina Sitrin)
第五章 於佔領華爾街運動爭取多元化的生存空間--漢娜.阿胥洛夫(Hena Ashraf)
第六章 紐約市佔領宣言--佔領華爾街大會(The Occupy Wall Street General Assembly)
第七章 無領袖,非暴力:多元化策略於佔領華爾街運動所代表的意義--納桑.史耐德(Nathan Schneider)
第八章 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事件--娜歐蜜.克萊(Naomi Klein)
第二部 何事需要改變
第九章 貧富不均如何戕害社會及均富帶來何種益處:專訪理查.威金森(Richard Wilkinson)--布魯克.賈維斯(Brooke Jarvis)
第十章 自華爾街解放「主要街道經濟模式」的六種方式--大衛.寇爾坦(David Korten)
第十一章 公平的稅制體系:可由三處入手--恰克.柯林斯(Chuck Collins)
第十二章 如何創造足以維持生計並對地球有益的工作--莎拉.馮.吉爾德(Sarah van Gelder)及杜.琵貝(Doug Pibel)
第三部 我們擁有權力
第十三章 如何讓人民權利及自然環境凌駕於企業利益之上--湯瑪士.林茲(_omas Linzey)及傑夫.瑞夫曼(Jeff Reifman)
第十四章 走上街頭解決問題--拉爾夫.納德(Ralph Nader)
第十五章 佔領希望:致已逝者之信函--蕾貝卡.索爾尼特(Rebecca Solnit)
第十六章 支持佔領運動的十種方式--莎拉.馮.吉爾德(Sarah van Gelder)
附錄 二○一一年全球抗議事件大事紀
自序/導讀
推薦序
占領即是一種抗爭劇碼
何明修—台大社會學系教授
二?一一年九月十七日,佔領華爾街運動正式啟動,抗議者高舉「我們是99
%」的標語,批判資本主義所導致的社會不平等。到年底為止,這場運動仍在持續進行當中,更擴散成為全球性的議題,在世界各地兩千七百多個城市都發起類似的佔領運動。美國抗議者選擇華爾街,因為那裏就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心臟,也是二??八年金融海嘯的震源地。由於高度投機的金融授信與不負責任的信用評等,許多人投資的基金慘遭清算,養老的退休金縮水,房屋被查封法拍。結果美國政府卻是拿公家的錢,去力挺銀行,而且財團高層肥貓的薪水與紅利分文未減。換言之,這是對於有錢人的「社會主義」,對於窮人的「資本主義」。金融財團的錯誤投資由政府來負責善後,但是窮人卻被迫要去面對嚴苛的市場紀律。這種情況下,美國共和黨右派勢力仍舊積極捍衛有錢人的利益,他們反對任何徵稅的舉動,大聲斥責這是一種「階級戰爭」。就如同其他世界各地受苦難的民眾一樣,美國人民覺得他們受夠了,而這一場佔領運動即是這樣憤怒的具體表現。
積蓄已久的不滿是背後的動力,但是能夠使得這場運動獲得全球性的關注,卻是由於它所採取的形式,亦即是所謂「佔領」。通過各種社群網路媒體的動員,抗議者集聚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間,他們埋鍋造飯,準備長期抗戰;即使被警察強力驅趕,仍再接再厲重新佔領現場。佔領者並不選派領導者,也不提出具體的訴求,更不期待要與政府當局對話;相對地,他們實踐參與式民主的理念,以共識決而不是多數決的方式來進行重大議題的討論。佔領者轉化了原先純粹為了資本積累的都市空間,將其改造成了一間民主的學校,認真地討論生態保護、人權、有機農業等多元議題。
從主流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,抗議者顯然是太天真與太浪漫,彷彿以為遍地開花、打死不退的佔領行動可以改變全球資本主義。傳統的觀點認為,成功的社會運動一定要有強大的組織,由專業的領導者來進行資源匯集與策略規劃的工作。社會運動應該從腳下的現實出發,提出具體可行的訴求,爭取菁英的支持,進而將累積起來的社會力轉化成為實際的政策。佔領運動拒絕了這樣的工具論思維,他們反對區分運動的手段與目,因為他們堅信要改變資本主義,就不應該先複製資本主義的邏輯。佔領運動的目的即是為了佔領本身,他們所實踐即是一種預兆性政治(prefigurative politics),試圖在佔領行動中呈現出一個新的社會形態。他們熱切地期待,在未來沒有資本主義的社會下,人們將會尊重彼此的差異,並且相互扶持,就如同他們在紐約祖科提公園所搭建起的帳篷區一樣。
社會運動其實具有高度表演性格,行動者總是需要以戲劇化的方式來展示他們的團結、決心與集體意圖。從用社會學的話來說,社會運動即是運用了各式各樣的抗爭劇碼(protest repertoire),例如集會、請願、遊行、圍堵、絕食等各種的「招式」,以爭取公眾的支持,並且向對手施壓。從歷史來看,劇碼的創新往往帶來新的抗爭風潮。舉例而言,一九三七年美國汽車工人的罷廠罷工(sit-down strike),揭起了一波產業工會運動的激進主義。同樣地,一九六?年美國民權運動者的靜坐(sit-in)〔亦即是,黑人抗議者佔據原先專屬於白人的空間〕,也成功地挑戰了種族隔離。然而,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對手也學會了如何化解其衝擊,或者由於抗議議題獲得有效的緩解,結果劇碼喪失動員的效果。從長期來看,整個社會運動的動態即是一種劇碼創新與劇碼適應的相互辯證過程。若干抗爭劇碼,例如集會與遊行,甚至已